女送到宫里去,女儿却忽然没了……焉知不是上苍给她的报应?
女儿没了,她把她的外孙女接来过了没有一年,圣上便给女婿赐下一桩婚事,乃是皇后娘娘娘家的亲妹子,又把外孙女带了去。
女婿再婚后,贾家和林家的关系一下就淡了,她想见黛玉一面不知多难。
幸而苏夫人虽对贾家冷淡,待黛玉却着实没得说,请御医把玉儿身子调理好了,还从宫中请了嬷嬷教养。
自从林海娶了苏家姑娘,这也就七八年的功夫,他先是立下功劳成了刑部尚书,后破了几件大案,得圣上信重,调任川陕甘总督。
任总督三年,又立下大功,现封为楚国公,乃是四位国公之首,眼看从今往后,满京城的夫人太太,几乎都要以苏夫人为尊了。
而贾家虽有娘娘在宫里,却一年比一年更败落。
自听到这消息已过去了一个多月,贾母还是缓不过精神,一想到她的敏儿,便觉得心如刀绞。
怎么过上这好日子的,偏不是她的敏儿!
苏夫人自然是家世高贵,皇后亲妹公府之女,可她的敏儿也是公爵嫡女,不差什么!
再论起才学品貌,苏夫人哪里及得上敏儿的一根手指头!敏儿可是正经照着大家子嫡女的规矩养大,苏夫人小时候学的什么?都是服侍人的东西!用这些大家子姑娘不屑的温柔小意,笼络得女婿忘了贾家!
是了,苏夫人从前不过是苏家的一个丫头,不知得了什么好运,让皇后娘娘信重,才得了这么一桩好婚事,其实也不过是捡了她敏儿的罢了!
若是她的敏儿还在,哪里轮得到她呢……
她若真是公府嫡女,哪里会给女婿做继室?只不过敏儿命不好,没赶上女婿飞黄腾达……
想到此处,贾母不禁又开始抹泪。
服侍的丫头劝了半日无法,只得找大太太的找大太太,找二姑娘的找二姑娘,还有一个急着找人出府,去把成了家的鸳鸯叫来。
本来还是二奶奶劝着最好使,可惜二奶奶怀胎不稳,日日吐得死去活来卧床不起,二爷吩咐谁也不许惊了二奶奶,二奶奶出个三长两短,一律打死不论。
现今府内都是二爷二奶奶当家做主,丫头们就算不听老太太的,也不敢不听二爷二奶奶的,谁也不敢去打扰二奶奶养胎。
丫头们死活把邢夫人劝了来,邢夫人听老太太哭诉了一个月,再怎么样也烦了,又拽上了迎春一起过去,指望这个女儿多说几句。
作者有话要说:
邢夫人:迎春丫头救我!
巫想好抽奖抽什么了!就抽五本《和曹雪芹学园林建筑》,大家一起研究红楼吧=w=
条件是全订,等我去研究研究怎么抽奖~
感谢在2020-10-19 18:03:46~2020-10-20 18:03:4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君凌月 20瓶;月夜№修罗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69章 明白
迎春心里也无奈得很, 自打圣上发下旨意以来,二嫂子起不了身,她和太太几乎日日都要劝一回祖母宽心。
祖母嘴里说出来的话有些只是思念敏姑姑, 有些却带着怨怼林家和苏家的意思。
苏家乃是皇后娘娘的娘家, 苏尚书才调了吏部尚书,又是承恩公,入阁将近十年。林家林尚书也才封的楚国公,明年便要上任户部尚书。
这吏户礼兵刑工, 吏部居首户部居次, 苏林两家都是公爵,还有一位皇后娘娘在宫里, 贾家不与这两家交好便罢,可也不能得罪了他们。
再说苏林两家的婚事乃是圣上亲赐,祖母抱怨别的便罢, 抱怨这桩亲事, 不是不满圣上之决定的意思?
迎春想到此处,深深叹了一声,心道难道真和太太私下里抱怨的似的, 祖母年纪渐大,这回是伤心糊涂了不成?
怎奈她是孙女,只有孝敬祖母的份儿,没有挑祖母的理的, 只能尽力劝解。
再说老爷太太不管她的时候, 都是祖母和二婶子二嫂子照看她,祖母给众孙子孙女分东西, 也从没忘了她。
迎春心里记着贾母的情分,把说过的话翻来覆去想了好几遍, 终于想出一二句新的。
丫头们再去找鸳鸯,鸳鸯住在府外,过来的时候,邢夫人和迎春已经你一言我一语的劝了半日,见她来了,忙把贾母身边的位置让给她。
鸳鸯在贾母身边服侍了十来年,比所有媳妇孙女都贴心,也明白贾母吃哪一套。她劝了几句果真管用了些,让贾母渐渐止了泪。
迎春便趁机约束丫头们谁也不许走漏风声,不然得罪了皇上和苏家林家,贾府不好受,她们更没有葬身之地,丫头们都唯唯应是。
邢夫人拉着迎春,回头看了一眼贾母和鸳鸯,悄声道:“二丫头,老太太年纪渐大了,越发糊涂,身边没个可靠人不行。”
“不如咱们再把鸳鸯请回来,服侍几年老太太,等事儿完了,再重重赏她就是。”
迎春想了一会儿,也没甚好主意。想到太太现今虽好了不少,到底不大靠得住,二嫂子怀着胎惊动不得,她……婚期也就在这半年了,马上要出阁,只得道:“那太太,我去问问二嫂子?”
邢夫人点头道:“别问凤丫头了,她不舒服,我派人去问问平儿罢。”
母女两个商议定了,平儿也回话说二奶奶觉得甚好,她们再问鸳鸯的意思,说和鸳鸯签个十年契书,就在老太太身边说话解闷,不用她服侍,每年给开一百银子的年例。
因一般人家得不着宫里出来的嬷嬷,又想让女儿得先生教养,现今京里渐渐起了雇佣嬷嬷或是平民女子给开年例的风气。
中等或是小户人家大多雇的是大户人家出来养老的嬷嬷或是放出来的丫头,年例多则一二百两,少则三四十两。
贾府给鸳鸯一百银子的年例,只陪着老太太说话,着实不算少了。
鸳鸯亲爹娘亲哥嫂都是糊涂的,心中自认若不是老太太,她决不会有现在这样好日子。
她视老太太为恩人,自然十分愿意,又说不要年例的话,被迎春死劝着拿了。
她再回家和公婆丈夫一说,她婆家见只是说说话就有一年一百银子拿,又是老太太身边,很有体面,自然愿意。
鸳鸯的丈夫本就是王熙凤精心挑的,婆家是世代木匠,开着木匠铺子,日子富足,丈夫人生得不赖,又知道上进,公婆也慈和。
他们见鸳鸯嫁妆丰厚,人也生得好,女红管家样样来得,性子柔中带刚,竟然还识几个字,本就十分满意。如今看鸳鸯又回到贾府做嬷嬷,更是待她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