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真的可以让我们思考,那种游牧式的产业
型态,对台湾臸造业究竟是利还是弊,将怎样影响长期的生存?又能为台湾社会留下什么?台湾现
在的产业主流价值已被严重扭曲,大家看到的都是成功以后的故事,去赞扬、甚至效法这些苍狼式、
游牧式的经营模式。但大家不知道、或是刻意忽略的是,在这些成功故事背后,可能用了很多的社
会资源,以及不尽合理、不一定合法、不见得合情的手段。如果这样的成功故事被大肆歌颂或称道,
而没有展现出背后的完整面貌,并探讨这种营运模式的利弊影响,这对社会是不公平的。
对于大陆读者来说,读这样的文字一点也不会陌生。跟台湾的产业界相比,大陆企业界的浮躁
与苍狼化态势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那种"狼文化"现在正成为商业思想的主流。
"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很难有中国的企业家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作出卓越的成绩。
"说这句话的人就是亚洲最好的战略家、日本人大前研一。多年以来,他对中国公司的观察一直喜
忧参半。"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大前研一举例说,他曾在一家中国书店看到过一本书《西方百
部管理经典》,竟然浓缩在200 页的篇幅中。"只想阅读管理书籍的摘要,只想在5 年之内就赶上日
三株:"帝国"为何如此脆弱
第137 页 共191 页
本花了50 年所学的,这正是中国企业打算做的。可是,管理是—个连续反馈的过程。如果你只是
这样'浓缩'地学习,然后匆匆忙忙地采取行动,或者是让其它人来对组织进行改造,这简直就像个'
人造的孩子'。"
急躁、功利、凶猛决然、见到猎物就上、从不顾及生态,这种"狼文化"据说正被很多中国企家
奉为"图腾"。在过去的20 多年里,我们目睹过太多的血腥传奇,我们看到太多的公司一夜崛起,
攻城略地好不痛快,所谓的商业道德、公共责任都成为利益的"祭品"。我们看到太多的产业在最短
的时间里被砍杀成一片焦土,以狼为荣的中国企业家们正把任何一个可能的领域都变成价格战的"
红海"。中国和地球都实在太大了,杀遍东南沿海,还可驰往内陆腹地;砍尽华夏大地,又可远征
南洋彼岸,似乎总是有耗用不光的物资能源、开拓不完的市场疆域、剥削不尽的低廉劳工。
当尖刻的郎咸平教授把中国高科技企业戏称为"科幻公司"的时候,我们其实并没有开始认真地
反省。这些年来,我们曾经"创造"和"发明"过多少蛊惑人心的高科技概念,可是直到今天,我们甚
至不能完整地掌握一台电冰箱或彩电的所有零配件技术,即使是技术含量极为低下的微波炉,我们
也只能实现99%的国产化,那剩下的1%已成为中国企业界的耻辱。
与产业的游牧化相比,一个更可恶、也更可怕的现象是,一场"洗脑运动"正席卷中国企业界。
"不问任何理由地执行,,、"只关注自己岗位的细节"、"像狼一样地为公司攫取利益",对这些理念
的推崇,正让中国公司陷入空前的功利误区之中。在很多著名中国企业的公司文化中,充斥着伪善、
轻浮和言不由衷。可以说,自2000 年以来,一种奴役式、麻痹式的洗脑文化正笼罩着中国公司,
中国企业家们更希望用这种文化来改造所有的员工。
我不知道众狼横行的时代什么时候会走到它的悲凉尽头。李焜耀在不久前的一篇文章中写道:
"苍狼最终在历史上的下场都是会消失的,因为草原总会有被吃尽的一天。最后生存下来的会是什
么呢?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不会有狼,只有懂得生活文明的人类,用更文明的手段、更有文化的
思考、更具有历史观的企业经营模式,才有条件继续生存下来。"
此言凿凿,可以铭石,立在这个商业年代的某些显眼角落。
【新新观察二】
"冷酷打击,坚决消灭",这几乎是中国企业对待同行竞争对手的共同作风。在兴盛期,三株是
如此待人,在衰落期,人家也如此待三株,一切都天经地义得很。然而,这种"对手观"正是中国市
场无法步入健康期的最大障碍。学会尊重对手,是中国企业家亟待补上的一课。
对手
对手是什么?
最简单地说,你是一匹赛马,那么对手就是逐鹿场上的另一些赛马。
有时,一个产品的开发、一个市场的拓展,正是由于对手的存在才得以实现的。对手之间的公
平竞争和精彩对决,创造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商业神话,才使我们这个商业世界热闹非凡,市面繁荣,
充满了勃勃生机。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永远不要试着去消灭你的对手,有时候更要乐于看到对手的强盛。
三株:"帝国"为何如此脆弱
第138 页 共191 页
对一个产业和企业家而言,最具危机的,不是看到对手的日益强盛,而是目睹对手的衰落——
在很大程度上,这预示着一个产业正走向夕阳,或市场竞争方式的老化。
对手又是什么?
如果说,你是一对拳击手套的这一只,那么对手就是另一只。
因此,一个相称的对手的选择过程,就是一个产品的市场定位过程。在百事可乐最初的70 年
里,它一直是一种地方性的饮料品牌。直到20 世纪初,它找准了一个对手——老牌的可口可乐,
并相应臸定出"年轻一代"的品牌策略: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于是这对伟大的对手,从彼此的身上寻找到了灵感和冲动,并造就了一场伟大的竞争。正如后
来的经济学家所评论的:"百事可乐最大的成功是找到了一个成功的对手。"
对手还是什么?
如果说,你是一枚硬币的这面,那么对手就是硬币的另一面。
因此,尊重你的对手,尊重彼此之间的游戏规则,就是尊重你自己。
在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新闻界,《华盛顿邮报》和《华盛顿明星新闻报》是一对竞争最激烈
的死对头。
1972 年,水门事件最初被《华盛顿邮报》披露。为了以示惩罚和恐吓,总统尼克松表示只接
受《华盛顿明星新闻报》独家采访,而把《华盛顿邮报》记者赶出了白宫。
就在这样的时候,《华盛顿明星新闻报》却发表了一篇大大出乎白宫意料之外的社论:它不会
作为白宫泄愤的工具来反对自己的竞争者,如果《华盛顿邮报》记者不能进入白宫,他们也将停止
采访该机构。
这样的对手,这样的竞争,20 年后说起来还不禁让人悠然神往。
好朋友难找,而好对手似乎更难寻。
尊重你的对手——如果是一个好的对手,你更要珍惜它,甚至热爱它。
然而,在当今的中国市场上,却很难找到堪称楷模的对手。相反,在竞争中给对手出难题、"
射暗箭"、"使绊子",乃至互相拆台臸造丑闻的小动作倒成了"不二法门",颇为流行。
而所有这些,还都被看成是市场竞争意识强烈的表现。
我有时候便想,我们在呼唤一种成熟的市场竞争观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先培养一种成熟的"对
手观"?
日本三洋电机创始人井植,在向客人介绍自己企业的同时,总要带着尊重的口气,花几乎相同
的时间来介绍同行业的强劲对手:索尼、松下、夏普电器……
或许就是这种"尊重",才使日本电器能以一种集团的态势傲然纵横于世界市场。
而对中国企业家来说,什么时候学会了尊重对手和按牌理出牌,学会了选择和研究对手,学会
了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产业进步和产品竞争,这才是真正地走进了现代经济的殿堂。
太阳神:逝水难追"太阳神"
太阳神和娃哈哈的故事似乎告诉了人们这样一条经营真理:
如果你是一个身无分文的创业者,你不妨到那些充满了暴利和游戏规则不健全的产业中去捞取
你的"第一桶金";可是如果你又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企业家,那么,你就必须马上把双手洗干净,然
后尽快而永远地离开那里。
第 140 页 共 191 页
2000 年3 月,中国几乎所有的都市媒体和新闻网站都在同一天刊登了一条不长的新闻:"太阳
神集团指控可口可乐公司侵犯其广告著作权。"
来自中国新闻社的这条消息是这样的:
"中新社北京3 月31 日电:中国太阳神集团有限公司指控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涉嫌使用太阳神集
团的企业听觉识别系统,侵犯其广告的著作权,已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太阳神集团发言人今天在北京介绍:从1999 年6 月份起,在中央、地方各种传播媒介上,美
国可口可乐公司播出的'雪碧'广告歌曲《日出》,与太阳神集团广告歌雷同,造成对其极为不利的社
会影响。
太阳神集团认为,其广告歌曲《当太阳升起的时候》已在广东省版权局注册,获得50 年保护
的著作权,并在中央电视台及其它媒体上广为播放。而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擅自采用该歌曲用于雪碧
的广告宣传,不但侵犯了太阳神的权益,同时在社会上造成许多误解,如两公司是否合作关系或其
它附属关系等。太阳神集团希望可口可乐公司尽早向公众澄清事实,而不是寻找借口逃避责任。"
巳经很久了,人们在传媒没有读到太阳神的名字,在电视上没有看到太阳神的广告,在.商场
的保健品柜台,也已很难觅其踪迹,哪怕找得到也不过躲在下层的一个角落里。
曾几何时,这却是全中国叫得最响亮的、最富文化和市场魅力的品牌,一度,很多人把"创造
属于中国的国际名牌"这一重担搁在了太阳神的肩上。
它是中国第一个系统化引进品牌形象识别系统的现代企业,在这个意义上,它堪称典范。它的
无形资产一度高达26 亿元。迄今,尽管企业江河日下,但太阳神的品牌仍然不可低估。
它被尊为中国新兴企业的"黄埔军校"。在20 世纪90 年代的南中国,几乎所有稍上规模的保健
品、饮料和食品企业,都与太阳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渊源,在这些企业中都找得到曾经在太阳神受
过熏陶的青年才俊。
它曾经创造了独享全国保健品市场份额63%的惊人业绩,这肯定是一个后无来者的绝版纪录。
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为了展现命运的生动,我们把太阳神与它的一个多年劲敌——杭州娃哈哈集团放在一起来研
究。这对"欢喜冤家"几乎是在同一时刻闯进企业舞台,它们之间的竞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构成了中
国保健品市场夺目的风景,然而,不同的经营战略造就了迥然不同的企业命运,可谓是最好的教案。
灿然升起的"双子星座"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